启云科技

姐妹们,我落地天津啦!机场拍了个快剪跟大家聊聊天,你猜到我来天津的缘由了吗?
安顿好了,今晚立马约了南开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王刚教授一起吃饭。
刚落座没多久,我就忍不住请教了教授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,就是:
“人工智能的出现,会淘汰程序员吗?”
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傻,但如果你家孩子跟我家Joshua一样,选了信息学竞赛这条主线,你大概就能理解我的那份复杂心情了……
你想啊,信息学就是学算法,敲代码,但如今AI出现后,说真的,哪怕是一个不太懂程序和代码的人,只要脑子够灵活,都可以让AI生出非常棒的作品。
我确实也忍不住会迷茫,孩子会不会选了一条“一毕业就失业”的路了。

可王教授笑了笑,很肯定地告诉我:
“在学业规划里,选哪个方向的赛道,和以后的就业不是一个概念。”
他解释说:
AI的确会取代一部分程序员,尤其是那些做重复性、低层工作的岗位,但信息学竞赛培养的,是算法思维。
算法,是构成AI的核心,是机器智能的“骨架”,它属于高精尖领域,孩子学习的是“如何让机器更聪明地思考”。
只要孩子感兴趣,认真学,并且能学透彻,将来也是非常广阔的,属于科学家范畴。
“你可以这么理解,”王教授举了个例子:
未来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AI协作。
但AI协作能力的高低,会成为关键分水岭。
AI不会取代所有人,但会取代不会用AI的人。
这句话完全说到我的心坎上,我立马就记在脑子里,这不赶紧写下来分享给大家。
01
AI的赋能与加持
听到这里,我突然想明白了,AI到底对谁有利,对谁又是隐患了。
不可否认的是,AI带给人类的赋能真的是巨大的。
像我们去年参加的腾讯“小程序挑战赛”,孩子就可以借助AI工具,自由地设计和开发自己的小程序。

在AI的帮助下启云科技,懂编程的孩子可以直接开发小程序。
在AI 的帮助下,孩子做出了口算小程序,自适应调整难度,还有小朋友做了“点餐系统”和“非遗印迹”等作品,这些都让人觉得很是惊讶。
我团队前几年很想开发个自己的小程序,真正盘算下来,经费和预算都要几十上百万,但真的没想到现在连中小学生都可以入门了。
但是,同样不能忽视的是,如今市场上的AI教育还是良莠不齐。大众化的课程听起来噱头很多,实则都停留在“套路”“模板”“技巧”的层面。
真正能讲清楚AI底层逻辑、算法原理、计算思维的课程,其实少之又少。
于是很多人以为自己“学了AI”,但其实只是在模仿AI的表层操作。花了时间,却没学到AI时代真正的底层通识能力。
我就专门针对这个问题,请教过专门从事人工智能授课的老师,当时请教他的时候,老师刚从香港授课回来。



那天是做AI项目,和老师约了半天的时间,孩子们和老师围着产品项目碰撞思路,讨论得热火朝天。
我当时就很好奇的问他,你在香港也教过孩子人工智能课程,在内地也有教孩子人工智能课程,你觉得两地孩子有什么不一样呢?
老师想了想,笑着说:“差别还挺大的。我给你讲个对比。”
02
香港孩子像“项目经理”,
内地孩子像“工程师”。
老师说:“香港小学的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比较早,幼儿园、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。
不仅如此,三四年级的小朋友已经具备了和AI协作的意识,比如我过去香港授课,在课前,孩子们往往都能按要求,提前把项目雏形做好,有页面,有构思,有分工,甚至连队名都起好了。”
“孩子们的分工特别明确,谁负责前端页面,谁去查资料,谁来准备答辩稿,每个人的角色都清清楚楚。更厉害的是,AI工具用得贼溜,什么Canvas、Notion、Midjourney……他们早就玩得熟门熟路。”
他笑着感叹:“一个个都像小项目经理。”

老师在学校课堂上随手拍下了这张照片,孩子们在学校里亲手写的《AI 使用报告》笔记。短短两页纸,记录的是孩子们如何把AI知识活学活用的过程。
接着,老师补充说道:“但内地的孩子就不太一样了。”
“在广州小学教三四年级的孩子人工智能时,他们普遍对AI的理解还是比较浅薄的。
当涉及到AI项目的协作,孩子拿到任务时往往一脸迷茫,不知道从哪开始,团队协作能力也比较弱。需要老师一步一步拆任务、带流程,他们才慢慢动起来。”
那是不是说内地学生在AI上的领悟力就天然落后了呢?老师不那么认为。
“但一旦起步了,内地孩子的执行力特别强。我在广州几个积极试点人工智能教育的学校(比如执信、广大附等),也发现不少初一孩子,调试和优化能力已经相当扎实了,老师只要给一点提示,他们能做出让人惊艳的成果。”
他说:“香港孩子思维广度大,擅长规划和协作,内地孩子思维深度强启云科技,执行力和技术力更扎实。”
这话让我回味良久,其实哪有分什么香港还是内地学生,更多的还是教育雏形的不同,带来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区别。
03
比起学校,
家长行动要更快才行
说真的,听到香港和内地学生在人工智能课程中的不同领悟力与接受速度,我内心的诧异还挺大。
在孩子在幼儿园、小学阶段的时候,我其实就特别向往那种“项目式学习(PBL)”的教育方式。
我写过太多科普文章,去讲它的理念、方法和落地案例。但也不得不承认,在公立体制内,想要真正做到PBL的落地,确实太难了。
内地教育,有个很大的优势是基础扎实。孩子从小就有系统的知识输入,习惯了规范、练习和目标导向式的训练。
但也因为这样,很多孩子的成长像是沿着一条笔直的轨道在运行,很快,跑得稳,却少了拐弯处的风景,少了敢于突破的勇气。
所以,在我看来,家庭教育第一要务不是把这条“铁轨”修得更长,而是多多增添翅膀,让孩子在轨道之外,也能看见更远的天空。
你可以把家庭教育想象成圆的另一半,学校缺什么,我们就补什么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很愿意支持孩子在课余时间之外的探索,无论是机器人、人工智能、科创发明,艺术和音乐,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,我觉得都值得种下一颗种子。
小学毕业时,当Joshua用AI工具完成了第一首自己的原创MV时,Sora 2还没横空出世,对他来说,一点点调试AI和给自己的MV每一帧画面润色的过程,为他国庆期间训练Sora 2多了一份理解基础。
我是这么鼓励孩子的:
任何事情,基本功都要打牢。校内学习当然重要,但它不能替代你的个性探索。
未来的社会,需要的人才一定是这样的:“足够扎实的基本功 + 足够鲜明的个性 + 足够健康的心态”,只有这三样兼备,才能真正走得长远。
我国庆期间也是这么跟孩子聊:别怕动脑子,别害怕不懂。遇到没理解的事,不要一味抗拒;面对新的趋势,也不要恐慌逃避。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人类的独特体验,本身就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AI 只是工具,AI 能被运用到什么程度,其实取决于,我们人类的领悟力能被唤醒到什么程度。
04
保持好奇心,
保持敬畏心
国庆假期的Sora 2,你们体验了吗?
说实在的,作为第一批参与内测体验的用户,Sora 2真的让我震撼到说不出话。
你看这张图,里面全都是“数字人Joshua”。

是的,全都是AI生成的。
我用“数字人Joshua”剪辑了不少短视频,以前我们做一条JE历史数学科普视频,从脚本、拍摄到剪辑,至少要花上一整周。
但现在,用Sora 2,5分钟都不用。
从画面上看,你几乎分辨不出真假。连我自己都惊讶……它竟然和Joshua一模一样。
但这些视频我没发布出来,因为震撼之外,是深深的摇摆。
一方面,我对Sora 2的文生视频功能充满期待。它释放了创意,也真正“解放了人力”。很多曾经需要专业团队才能完成的作品,现在一个人、一台电脑就能实现。
但另一方面,我也对它带来的伦理与真实感危机感到迷茫。如果有一天,我们都分不清视频里的人是真是假,那我们要怎样去维持交流的真诚,保留信任与温度呢?
今晚跟王刚教授聊完,我想我找到了答案。
答案可能不在AI本身,而在于我们如何去使用它。
凡事有利有弊。能用好AI的人,一定也是那些愿意亲手实践、敢于思考的人。
因为无论AI有多聪明,它都无法替代人类的大脑。
真正决定方向的,永远是我们自己。方向、判断力、价值感,都必须始终,牢牢握在我们手里。
AI的确不可能取代所有人,但一定会先取代不会用AI的人。
你对AI的态度是怎么样呢?
我明天会跟王刚教授继续谈人工智能,特别是“长周期准备”这个观点我也想分享给你。
如果你和孩子也在探索AI方向,现在就可以开始三件事:
① 打好AI基础概念:让孩子明白AI如何识图、识音、识文本,理解算法背后的逻辑。
② 熟悉工具生态:接触AI编程、智能体、生成式设计等实用工具,让孩子学会用AI解决问题。
③ 积累真实场景:多关注社会议题,如环保、养老、心理健康等,从生活中发现问题、定义问题,用AI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。
这次在南开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基地,我还带来了。
感兴趣的姐妹一定要关注,在南开大学先进理念和研究的支持下,一起走进前沿的AI教育。


感谢你的 点赞 推荐 和 转发,咱们不走散
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