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常住人口算,0岁-14岁人口卓盛国际,上海已经连续二十年低于10%。
如果按照户籍人口算,0-14岁人口的比重又会是怎样的呢?
《上海统计年鉴》并没收录0岁-14岁人口,而是收录了18岁以下、18岁到34岁、35岁到59岁的人口。另外,这份年鉴还收录了65岁以上人口的具体年龄分布。
结合这两组数据,我们可以绘制一张图表,展示历年来上海户籍人口的年龄分布情况。
通常来说,14岁以下的人口和60岁以上人口,均属于非劳动人口,需要劳动人口供养的。
结合这个情况,我们将劳动力阶段的人口(18岁到34岁、35岁到59岁)放在按比例精确划分的金字塔图表的下部分。
先看结构,18岁到59岁的上海户籍人口卓盛国际,从2007年的68.3%,下跌到2012年的63.7%,再到2017年的54.9%。
到了2023年,这一比例突破了50%,仅有49.7%,即每两个上海户籍人口,不到一人的年龄在18岁到59岁。
考虑到18岁到30岁区间,还有相当比例的人处于求学阶段,所以如果不考虑外来人口,上海真实的抚养比已经跌破了1:1,即不足一个劳动力,要养一个多的非劳动力。
具体到不同的年龄段,0岁-17岁人口经历了先下降、再上升又下降的过程,这与一部分外来人口转正、成为新上海人、拿到户籍有很大的关系。
8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总体是上升的,但受2020年-2022年的影响,其比例有小幅度的下降,大约每20个上海人,有一人年龄在80岁以上。
18岁到34岁,这个在就业市场最具竞争力的年龄段,其人口比重从2007年的24%下降到2023年的14%,跌幅接近十个百分点。
35岁到59岁,虽会受到年龄的歧视,但仍是可以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劳动力。这一年龄段人口,也从2007年的44%下降到2023年的35.5%。
2023年,上海户籍人口中,65岁到79岁的人口比重,达到了23.5%,在未来几年突破25%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。
遥想2007年,这一比例还仅有11.7%,15年间增长了一倍多。
这个年龄段人口的增长,与二战后的”婴儿潮“有很大的关系:即1950年以来,世界各国人口生育率高涨。
当这部分人步入老年的时候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以及城镇化、女性受教育程度、生存节奏变快、丈母娘经济、彩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,下一代人的生育意愿明显下降。
这是上海户籍人口中,老龄人比例增加的核心原因。
考虑到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具有领先的优势,这意味着这种现象很快会在全国其他地区出现,即老龄人在当地人口中的比重增加。
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