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网上热议的一个话题,是以色列向中国喊话,要求中国别再买伊朗的石油。这事儿听起来挺炸裂的,美国都搞不定的事儿,以色列觉得自己能行?这背后到底啥情况,咱们得好好捋一捋。 一、标题咋回事?先把背景搞清楚 标题“美国管不了的事以色列想试试,向中国提要求:别再买一滴伊朗石油”,乍一看有点耸人听闻。意思是,美国在某些问题上没辙了,以色列跳出来想试试自己的能耐,还直接找上中国,提了个挺硬的要求——别买伊朗石油。这里面有几层意思,得拆开看。 首先,美国和伊朗的关系大家都知道,几十年来一直不对付。美国通过制裁想掐住伊朗的经济命脉,尤其是石油出口,逼伊朗在核计划上让步。但效果咋样呢?不咋地。伊朗石油照样卖,尤其是中国这个大买家没停手,美国的制裁就有点拳头打棉花的感觉。 然后是以色列,这家伙是美国在中东的铁杆盟友,对伊朗更是看不顺眼。伊朗的核计划让以色列觉得是心腹大患,恨不得立刻掐死。所以,美国管不了的事儿,以色列急了,想自己上。 最后是中国。为啥找中国?因为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客户,伊朗经济靠石油撑着海陆证券,中国一停手,伊朗可能真扛不住。以色列这是想借中国的分量,给伊朗来个釜底抽薪。 这事儿的关键节点是2025年7月1日,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白乐潍(RavitBaer)公开对记者说了这番话。当时以色列刚和伊朗打了一仗,局势紧张得很,她这话一出,立马炸了锅。 二、美国为啥管不了?伊朗咋还不崩?
要弄明白为啥美国管不了,得先看看它对伊朗的招数。美国从1979年伊朗革命后就跟伊朗翻脸,之后制裁就没停过。尤其是2018年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(JCPOA),重新祭出“极限施压”政策,目标就是把伊朗石油出口降到零。2020年,美国还搞了个“暗池船队”追踪计划,专门打击伊朗偷偷卖油。 但现实是,伊朗石油出口没被掐死。2024年数据显示,伊朗日均出口量在150万桶左右,其中80%流向中国。咋回事?一是伊朗学会了绕制裁,比如用“暗池船队”——不报行踪的油轮,偷偷运油。二是中国、印度这些买家没完全配合美国。中国有自己的能源需求,美国的制裁威胁对它来说不疼不痒。 美国管不了的核心原因,是它没法直接控制伊朗的买家,尤其是中国。中国不吃那一套,伊朗石油便宜又稳定,美国说啥都没用。加上俄罗斯、委内瑞拉这些国家也跟伊朗抱团,美国的单边制裁越来越像独角戏。 三、以色列为啥急眼了?跟伊朗的恩怨 以色列跳出来不是心血来潮,它跟伊朗的梁子结得太深了。伊朗支持黎巴嫩真主党、巴勒斯坦哈马斯这些武装,跟以色列对着干。以色列觉得伊朗要是有了核武器,自己就真危险了。 2025年6月,这俩国家直接干了一仗。以色列对伊朗的核设施和军事目标发动了12天的空袭,炸了不少地方。伊朗反击了,但损失更大。美国赶紧拉停火,可伊朗不买账,说这停火不靠谱,随时可能再打。 这时候以色列急了。军事上占了上风,但伊朗核计划没停,经济也没垮。咋办?它盯上了伊朗的钱袋子——石油。以色列算了一笔账:伊朗2024年石油收入大概300亿美元,占它财政收入的30%以上。中国买走了一半多,停了这一块,伊朗经济肯定撑不住,核计划也得歇菜。 所以,以色列找到中国,觉得这是个突破口。白乐潍那句话——“中国是唯一能影响伊朗的国家”,其实是想把中国拉进来,给伊朗来个经济绝杀。 四、白乐潍是谁?她为啥敢这么喊? 白乐潍不是普通外交官,她在以色列外交圈挺有分量。她是耶路撒冷人,学法律出身,2001年拿了法学学士,2003年硕士毕业,之后在总理办公室干过法律顾问。2004年进外交部,从非洲到欧洲,再到美国,履历很硬。2019年到2022年,她在以色列战略司负责反扩散,专门盯着伊朗核计划。2023年,她被派到上海当总领事。 这人作风强硬,直来直去。她在上海本来是推中以合作的,比如科技、贸易这些。但2025年那场仗打完,她估计是憋不住了。7月1日那次记者会,她直接抛出“别买伊朗石油”的要求,还说“中国停手,伊朗就崩了”。这话听着挺冲,但也符合她的性格——不绕弯子,有啥说啥。
不过,她这步棋走得有点冒进。毕竟外交不是吵架,喊话中国这种大国,得掂量后果。她可能是想借着战后热度,给中国施压,顺便在国际上刷存在感。 中国接到这要求,第一反应就是“关我啥事”。7月1日下午,北京外交部发言人就怼回去了,说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立场明确:对话解决问题,反对制裁和武力。中国跟伊朗的石油买卖是正常生意,符合国际法,谁也管不着。 为啥中国不搭理以色列?有几点原因。 第一,能源安全。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每天要烧好多油。伊朗石油便宜,供应稳,2024年占中国进口的10%左右。停了这一块,上哪儿补?沙特、俄罗斯的油不一定够用,价格还高。 第二,中伊关系。中国跟伊朗是老伙计,2016年签了“全面战略伙伴关系”,2021年又搞了个25年合作协议。伊朗不光卖油,还跟中国搞基建、贸易。中国凭啥为以色列牺牲自己的利益? 第三,外交原则。中国一贯不爱掺和别家的恩怨,尤其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。以色列说“停了伊朗就崩”,中国不信这套,也不愿当谁的枪使。 网上有人分析,白乐潍这话有点像美国以前的套路——道德绑架,把正常贸易说成支持坏事。但中国不吃这套,直接用行动说话。
这事件对中以关系肯定有点冲击。原来挺顺的合作,比如科技、投资这些,可能得缓一缓。中国媒体批以色列“傲慢”,民间情绪也不太友好。但长远看,两国经济上还是互相需要,估计不会彻底翻脸。 对国际格局来说,这事儿挺有意思。中国用行动证明了,它不怕压力,想干啥就干啥。伊朗得了喘息机会,核计划估计还得磨一阵。以色列呢,军事上牛了一把,但在外交上吃了瘪,估计以后得悠着点。 教训有啥?第一,外交不是喊口号,算不准后果就别乱说话。第二,大国博弈不是谁嗓门大谁赢,中国这种闷声干事的风格,反而更稳。第三,以色列得明白,中国不是美国的小弟,不会听谁摆布。 这事儿到最后,挺像一场闹剧。以色列想试试自己的能耐,结果碰了个软钉子。美国管不了的事儿,它也没管成。中国还是那句话:我的事我自己说了算。你觉得这波操作谁赢了?外交这玩意儿到底咋玩才靠谱?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!
盛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